“十四五”期间,商务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精神,与相关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为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从“钢铁驼队”穿梭亚欧到“丝路海运”连通四海,从跨境铁路串联山河到合作园区孕育生机……“十四五”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持续织就互利共赢的全球发展画卷,成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的生动实践。
承包工程稳中有升
清晨的二连浩特口岸,一列列满载机械设备、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彰显着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基础设施联通的坚定决心。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集装箱码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中国工程机械精准吊装至货轮,准备发往中东地区……一幅幅鲜活场景,生动勾勒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互联互通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
数据显示,2021年—2025年上半年,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整体稳中有升。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老铁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综合效应更加凸显。
记者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对外投资中,六成投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地区,有力推动了国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FX168财经学院副院长许亚鑫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工程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卓越实力,更成为推动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加速了同共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与产业升级的进程,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与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投资领域更新更广
“十四五”期间,中国已与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签署数字、绿色、蓝色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随着中企海外投资重心逐步从传统能源转向新能源,绿色投资占比逐年提升,中国承包工程企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用技术国际公司把项目建设与当地发展深度融合。以公司在匈牙利投建的考波什堡100兆瓦光伏项目为例,该项目每年发电1.3亿千瓦时,可节约4.5万吨标准煤、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9月,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发布NP3.0动力电池安全技术。在欧洲,宁德时代建立了德国、匈牙利、西班牙三大生产基地。从换电模式的创新应用到回收技术的重大突破,宁德时代正凭借独特优势赢得欧洲车企的青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晓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产品已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自主研发、产业集群等优势,主动布局全球市场,不仅闯出了更广天地,也为全球市场持续“上新”,用自身发展增益世界。
中欧班列密织成网
“十四五”期间,中欧班列继续保持稳定开行,保障了地区供应链的畅通,已成为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新型国际运输组织方式,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的生动实践,为服务中国外贸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
五年来,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和货值持续攀升,线路已覆盖欧洲26个国家超200个城市及亚洲11个国家超100个城市,为当地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带去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
以中欧班列(深圳)为例,开行五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织线成网的发展历程,在构建对外开放国际物流通道的进程中不断拓展和扩容,现已开通27条常态化运行线路,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运输规模、线路、时效保障等通道能力持续增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互惠的重要载体。
“我们最初选择的是空运和海运,后来了解到中欧班列在深圳开通后,便立即决定尝试铁路运输。”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售后总监李晓曦说,中欧班列解决了海外运输中时效性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以往通过海运到欧洲可能需要30~40天的时间,而中欧班列只需要20天左右。
“中欧班列维护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供链安全稳定。”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历经多年来的持续深耕发展,它在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联通作用日益显著。(来源:国际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