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为顺应这一趋势,全面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中国亦在积极提升绿色贸易发展水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拓展绿色贸易”。近日,商务部印发了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为绿色贸易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受访专家表示,发展绿色贸易已从“政策倡导”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企业需聚焦技术创新、合规管理、本地化运营、供应链整合四大核心能力,通过“产品+服务+标准”的立体输出模式拓展绿色贸易,为填补世界“绿色缺口”作贡献。
创新引领深耕绿色新赛道
当前,外贸企业正不断在绿色贸易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推动产业绿色化、产品低碳化,为自身拓展国际市场筑牢根基、注入活力。
西安丝路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营气球、纸拉旗及各类节日装饰品,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公司始终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竞争力,市场表现稳步向好。2024年,公司出口额约400万美元。截至目前,公司今年出口额已达约450万美元,销售额持续攀升。
“早在3年前,我们就敏锐地洞察到欧洲环保政策将持续收紧,于是率先投入资金开展研发与测试,积极探索可替代传统塑料的可降解新材料。”该公司总经理苗志朝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长期实验与原料定制化研发,企业成功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可用于部分产品的生物基可降解薄膜。这种新材料的直观降解效果赢得了欧洲客户的高度认可,为公司带来显著的市场效益。今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提升可降解膜的性能以适配更多产品,另一方面降低材料成本与应用门槛,进一步提升市场接受度。
同样在绿色贸易赛道上持续发力的还有景德镇雨秋陶瓷有限公司。“我们将废瓷破碎后,通过再生陶瓷技术加工成颗粒,再混入黏土原料烧制环保产品,品类涵盖花盆、水杯、香薰、建材和卫浴等产品。”该公司总经理余昌森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道。
“环保是全球大势,陶瓷作为传统高能耗、高固废行业,更应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下更大气力,我们希望通过再生陶瓷技术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余昌森表示,公司已全面推进再生陶瓷技术战略转型,以环保科技重构核心竞争力。
余昌森称,从环保价值看,再生陶瓷技术能显著削减固废量、降低生产能耗,让碳足迹减少30%~40%;从成本优势看,原材料采购与烧成耗能成本均得到有效降低;从市场需求看,欧美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且愿意为产品的环保价值支付合理溢价。
“我们正从‘陶瓷制造商’向‘可持续材料解决方案商’全面转型。未来3年,公司将拿出营收的20%投入再生陶瓷技术研发,让中国陶瓷产品不仅走进全球千家万户的厨房,更深度融入低碳经济的核心场景。”余昌森说。
内外驱动提升国际竞争力
绿色低碳产品已成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
面对绿色贸易发展新机遇,外贸企业如何更好布局?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企业应推动实现三方面转型:一是从单一产品出口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输出转型;二是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引领标准转型,中国推动建立的中国机电产品碳标识已实现产品碳足迹“可见、可溯、可认”,成为国际采购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2026年欧盟碳关税(CBAM)全面实施,企业需提前布局碳核算体系;三是从区域市场向全球绿色供应链整合转型。
宋向清表示,中国外贸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但在全球贸易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仍面临风险挑战。未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关键在于筑牢四大核心能力。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二是强化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在应对碳关税方面,建立碳关税专项小组,采用欧盟标准方法核算碳排放。例如,钢铁企业可通过更换电炉设备,减少碳关税成本;在应对零毁林法案(EUDR)方面,橡胶轮胎企业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控种植区域,证明原料来自未毁林地块,同时选择通过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RSPO)认证的供应商降低风险。三是推进市场多元化与本地化运营。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对高性价比的绿色产品需求旺盛,企业可借助本地化运营的方式,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四是深化供应链协同与数字化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绿色转型往往伴随着一定成本,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构成较大挑战。在推动外贸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向哪转、怎么转”的现实困惑。对此,商务部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帮助企业扫清这些障碍,提升其绿色竞争力。
去年以来,商务部举办6期绿色贸易专题培训,建设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专家编发《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手册》;今年以来,聚焦绿色低碳主题,在境内外成功举办10多场贸易促进活动,覆盖新能源产品、绿色家电、绿色家居、可持续燃料等多个行业,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踊跃对接,达成意向成交额近500亿元。
下一步,商务部将持续关注中小外贸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助力更多中小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来源:国际商报)
您现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