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协同铺就绿色贸易自由化之路
日期:2025-11-12 作者: 浏览:25次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全球对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正与绿色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共振,催生强劲的绿色贸易需求。然而,各国绿色标准呈现碎片化,加之碳关税等单边措施相继出台并演变为新型贸易壁垒,削弱了全球绿色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延缓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应如何化解这一制约绿色贸易发展的核心矛盾?11月6日,由商务部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推进绿色贸易自由化 加速全球绿色转型”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球的政商学界代表一致认为,全球绿色转型已呈不可逆之势,必须警惕借环保之名行保护之实的“绿色保护主义”,应以协同、公平、创新为原则,构建面向全球的绿色治理框架,逐步消解隐性壁垒,推动绿色产品、技术与服务顺畅流动。

以多边主义破除“绿色壁垒”

基于对当前全球绿色贸易发展挑战的深入剖析,与会嘉宾强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阻滞了绿色贸易的顺畅发展,需合力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可预测的全球绿色贸易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指出,当前,《巴黎协定》等多边框架下的实施细则仍存在显著缺口,各国在贸易与环境议题上的协同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强制性约束机制的缺位导致WTO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协同效能受限,贸易规则与气候目标难以相互支撑,各自效能被显著削弱。他主张,未来,贸易协定应着力构建“贸易—环境—发展”三维协同框架,推动国际贸易体系向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转型,实现开放、绿色与增长的动态平衡。

“‘绿色贸易壁垒’恰恰说明各国在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上共识不足、规则不明。”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表示,绿色转型要求全球化在可持续的轨道上推进。中国应积极推动绿色技术输出与发展经验共享,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培育打造可持续产业集群,同时扩展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空间,加强技术交流与标准协同,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凝聚全球绿色发展共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CCG主席、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探讨绿色贸易,需超越“就贸易论贸易”的单一视角,应将其纳入全球产业与能源体系绿色转型的总体框架,一体设计、同步推进。绿色贸易的根基在于绿色供给。只有不断扩大绿色产品、技术与服务的供给,绿色贸易才能获得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动能。在绿色贸易标准的制定与认定环节,需强化国别间的标准互认与协同赋能,推动绿色产品、技术及服务在全球市场顺畅流动。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提出构建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三位一体”的绿色贸易协同治理机制,建议政府作为规则制定与公平治理的核心主体,对内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对外依托多边平台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规则互认;企业作为“创新引擎”,通过公私对话将技术实践转化为政策优化依据;国际组织担当“共识催化剂”与“标准连接器”,弥合分歧,推动碳足迹核算等基础标准的国际互认与协同实施。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呼吁,各国在推进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将气候承诺细化为可执行的政策安排,推动机制设计、资金配置与技术创新的系统协同,确保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行动落地见效。在全球绿色治理共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当下,可依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东盟区域合作框架等平台,通过务实合作推动更有效的绿色行动。

以务实行动加速全球转型

在推动绿色贸易发展、加速全球绿色转型方面,不少企业和行业组织已在积极行动。

华坚集团副总裁张芸琪分享道,集团在非洲不仅在生产环节采用环保材料,更坚持本地化采购,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同时,集团已将非洲厂区的燃油车队全部替换为电动汽车,并在当地建立了售后服务网络,以实际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欧中双方的最大公约数。”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开放的市场与透明的规则体系能够为全球市场主体创造更大的共同繁荣空间,其长期效益远胜于贸易壁垒带来的短期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需秉持技术开放原则,推动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多边互认,构建互联互通的国际数据交互平台,并完善全球碳排放数据库。

全球绿色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制造业格局,企业必须构建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行动格局。金光集团APP副总裁翟京丽认为,绿色贸易规则正成为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新坐标,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各级产业标准的制定,实现从“规则的执行者”向“规则的共塑者”的身份转变,从而在全球可持续转型中形成真正的话语权与规则影响力。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杰分享了商会通过积极建言献策、成立绿色贸易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轻工工艺品双碳信息披露平台”、制定“碳标识”等一系列举措,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碳中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共同构建轻工外贸行业绿色发展体系的实践。(来源:国际商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