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一起转 维护多边坚定看中国
日期:2025-07-29 作者: 浏览:21次

近年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快重构,中国的作用日趋凸显。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十四五”这五年,全球治理经历着重构,经济全球化面临着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面临着严重冲击,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推动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两个轮子”一起转。同时,中国还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推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显著提升

李成钢表示,在多边层面,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捍卫世贸组织的权威性。面对世贸组织功能不畅的问题,中国积极推动世贸组织第十二届、第十三届部长级会议取得多项务实成果。努力增强世贸组织的有效性,引领推动达成了投资便利化协定、电子商务协定等高水平的经贸协定。深度参与贸易环境、发展、供应链稳定等议题的磋商,推动国际经贸规则与时俱进。履约践诺,展现大国担当,认真履行世贸组织义务,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助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与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埃塞俄比亚完成了对方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帮助发展中成员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同时,还建设性参与G20、金砖、APEC等多边机制的合作,始终把发展置于国际经贸议程的中心地位。推动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于今年3月正式落地。

在区域层面,中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一是“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生效,使之成为全球经贸规模最大、涵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今年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谈判。与非洲31个国家签署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签署8个双边自贸协定或升级议定书。二是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协定,与自贸伙伴就绝大多数商品互免关税,推动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进入负面清单时代。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的规则已经成为中国谈判中的“标配”。三是红利越来越多。2024年,中国向自贸伙伴的出口达到10.06万亿元,同比增长7.6%;从自贸伙伴的进口达9.01万亿元,同比增长4.1%,均高于同期的整体进出口增速。可以说,高水平的自贸安排实现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当前,无论是多边还是区域,中国倡议的号召力显著增强,中国主张的影响力显著扩大,中国方案的凝聚力显著提升。”李成钢如是总结道。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互联互通合作平台。李成钢介绍,“十四五”期间,商务部与相关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互利共赢,为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将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深化合作。

贸易投资不断深化,产供链联系更加紧密。从贸易看,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从2021年的2.7万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占整体贸易的比重由45.3%提高到了50.7%,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51.8%,占比过半。从投资看,2021—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规模超过24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共建国家投资超过16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中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成为共建国家产业合作的“名片”。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综合效应更加凸显。中国统筹推进一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2021—2025年上半年,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中老铁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实施更多农业、教育、卫生、减贫等领域的民生项目,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新兴领域稳步拓展,合作空间更加宽广。中国与50多个共建国签署了数字、绿色、蓝色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6个,形成了丝路电商日、丝路云品、云上大讲堂等一系列合作品牌,120余家线上线下的国家馆助力了伙伴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了绿色基建、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绿色矿产国际合作。

机制平台持续完善,沟通协调更加顺畅。中国用好双边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展会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经贸交流、沟通对接。与厄瓜多尔、塞尔维亚等国家签署自贸协定,与安哥拉、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签署投资协定,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来源:国际商报

上一篇:没有了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